尔街木头爱事姐与结英伟一达的的终场华分手情故
华尔街从来不缺少传奇人物,但Cathie Wood(木头姐)绝对是其中最特立独行的一位。这位被誉为"女版巴菲特"的投资女神,就像是金融界的龙妈——同样有着一长串响亮的头衔,同样喜欢在资本市场"放火"。不过最近,这位向来以大胆著称的女投资人却做出了一个令所有人意外的决定:她正在抛弃当下最炙手可热的股票英伟达。
从浓情蜜意到分道扬镳
说起木头姐和英伟达的关系,那可是一段长达十年的"爱情长跑"。2013年9月,当ARK Invest的第一只旗舰产品ARK-K刚刚成立时,木头姐就迫不及待地把英伟达收入囊中。就像热恋中的情侣一样,她对这个GPU制造商倾注了无限的热情。
我记得2015年那会儿,每次听木头姐的访谈,她都会兴奋地谈论英伟达在自动驾驶和深度学习领域的潜力。那时候的她眼睛里闪着光,仿佛看到了未来。事实证明她的眼光确实独到——英伟达后来成为了ARK系列基金最重要的"摇钱树"之一。
但感情这东西,说来也奇怪。就在英伟达因为ChatGPT大火特火,股价一路飙升的时候,木头姐却开始悄悄减持。这让很多投资者都摸不着头脑:放着这么好的"男朋友"不要,木头姐到底在想什么?
思科的幽灵:历史会重演吗?
在一次晨间访谈中,木头姐终于透露了她的想法:"你们还记得当年的思科吗?"这句话像一盆冷水,浇在了很多狂热追捧英伟达的投资人头上。
说实话,我第一次听到这个类比时也觉得有些牵强。但仔细想想,还真有那么点道理。90年代的思科就像是互联网时代的"铲子商人",而今天的英伟达不就是AI时代的"军火商"吗?我记得看过一组数据:1994年到2000年,思科的营收增长了10倍,但股价却疯狂上涨了55倍,最后P/S高达61倍——这和现在的英伟达何其相似。
木头姐最喜欢讲的一个细节是:1994年思科占标普IT指数的2.5%,而今天英伟达的占比已经高达4.7%。"市场太拥挤了,"她说这话时的表情,就像是在劝朋友及时止损一段注定要分手的关系。
Janus的教训:木头姐的"心魔"
深入了解木头姐的投资哲学后,我发现她对英伟达的谨慎背后,还藏着一个华尔街的"鬼故事"——Janus基金的兴衰。
2000年那会儿,我在华尔街当分析师实习生,亲眼见证了Janus基金的疯狂。这家公司就像现在的ARK一样,是当时的"网红基金"。他们重仓思科等科技股,管理规模一度突破3000亿美元。我记得办公室里的前辈说过:"Janus的新资金流入量占了全行业的30%,简直不可思议。"
但泡沫破灭后,Janus的基金净值腰斩再腰斩。最讽刺的是,即使到了2001年,他们还在死抱着思科不放。这个故事告诉我们:在华尔街,再耀眼的明星也可能转瞬即逝。
现在想来,木头姐对Janus的故事如此敏感,恐怕是因为她也在走一条类似的路。ARK的持仓同样高度集中,同样押注颠覆性科技,甚至连营销方式都很像——只不过Janus当年是给记者打电话,而木头姐改用YouTube和推特了。
透明化的革命者
不过木头姐和Janus最大的不同在于:她把一切都摊开给大家看。记得2020年疫情期间,我每天都会收到ARK的持仓更新邮件,这种透明度在华尔街简直是异类。
有一次她在视频里说:"2012年8月的一天,我在6000平方英尺的豪宅里突然顿悟..."这话听起来有点玄乎,但确实催生了一个全新的资管模式。现在连贝莱德、高盛这样的传统大行都开始模仿她的"透明基金"。
但问题是,透明就能避免犯错吗?在英伟达这件事上,木头姐可能太过执着于历史教训了。我认识几位对冲基金经理,他们通过跟踪台积电的订单就预见到了英伟达的业绩爆发。而木头姐却在忙着用90年代的尺子丈量现在的市场。
结语:华尔街的叛逆者
说到底,木头姐的魅力就在于她的叛逆。在这个同质化严重的资管行业,她敢于坚持自己的观点,哪怕这意味着要错过英伟达这样的超级牛股。
作为一个观察了华尔街二十年的老鸟,我不得不说:木头姐可能会继续犯错,但她确实在改变这个行业。就像她常说的:"真正的创新往往会先被高估,再被低估。"这句话用来形容她自己也挺合适的。
至于她和英伟达的故事,谁知道呢?也许就像很多分手的情侣一样,未来某天他们会重新走到一起。毕竟在华尔街,没有永远的敌人,只有永远的利益。
(责任编辑:交易)
-
说实话,2023年的教育行业就像一场正在解封的马拉松。记得年初的时候,我和几个教育圈的同行聊天,大家都不约而同地提到了"转型"这个词。二十大报告里那句"教育、科技、人才是现代化建设的基础支撑",在我看来绝不只是口号,而是实实在在的行业风向标。致学的转型之路:从线下王者到数字先锋说起致学教育的发展历程,我自己都觉得挺有意思的。2014年那会儿,我们还是一家纯粹做线下培训的机构,那时候教室里挤满了求知... ...[详细]
-
一位大学教授的Web3安全创业传奇:顾荣辉用数学思维重塑行业标准
最近在翻阅《福布斯》中文版时,我注意到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故事——CertiK联合创始人顾荣辉的创业历程。说实话,在遍地都是创业神话的Web3领域,这位哥伦比亚大学教授的故事还是让我眼前一亮。数学天才的商业冒险顾荣辉的办公室墙上挂着CertiK的logo,那面盾牌中的"∀"符号总是能让他眼睛发亮。每当有新员工入职,他都会不厌其烦地解释:"这个数学符号代表'for all',意味着我们要用数学方法保护... ...[详细]
-
凌晨1点15分,我盯着屏幕上跳动的数字,手里的咖啡已经凉了。就在几小时前,美联储主席鲍威尔的一句话,让整个加密市场像打了鸡血一样疯狂上涨。比特币从11万直接飙到11.7万,以太坊更是上演了"旱地拔葱"的好戏,这种行情连我这个老韭菜都看得目瞪口呆。交易生存法则:活着比赚钱更重要记得我刚入行时,老师傅说过一句话:"在这个市场里,活得久的才是赢家。"十年过去了,这句话越来越有味道。我们总是在追求暴富神话... ...[详细]
-
今年二季度的比特币市场出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:专业投资机构正以前所未有的热情涌入比特币ETF市场,但令人意外的是,普通投资者仍然牢牢掌握着市场话语权。机构持仓创纪录彭博社的分析师James Seyffart最近分享了一组令人印象深刻的数据:仅在今年第二季度,各类机构投资者就增加了57,375枚比特币的持仓,总价值达到惊人的336亿美元。这让我想起2017年那个疯狂的牛市,当时整个市场还在讨论机构是否... ...[详细]
-
每当市场回暖,总会有那么几个项目像坐了火箭一样一飞冲天。记得2017年那会儿,随便投个ICO项目都能赚个几十倍,10倍收益在当时都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!我有个朋友当时就靠着5万本金,在短短半年内实现了财务自由。不过现在想想,那个遍地黄金的时代确实已经一去不复返了。为什么现在百倍币越来越难找了?说实话,现在的投资环境和5年前完全不同了。记得那时候一个新项目估值可能才几百万美元,现在随便一个项目上线就是... ...[详细]
-
说实话,最近的市场真是让人提不起兴致。每天打开行情软件,看着那些上下跳动的数字,就像在看一场无聊的肥皂剧。昨天A股还假装要雄起,结果比特币直接给你来个"川剧变脸"。而美股那边,就连巴菲特老爷子减持苹果这种大新闻,都没能掀起什么波澜,这市场韧性还真是出乎意料。最近跟几个圈内老友喝酒聊天,大家普遍感觉:现在的市场就像个精明的老狐狸,明明都知道九月降息这出戏要上演,但各路资金早就开始抢跑布局了。这让我想... ...[详细]
-
今年秋天,日本的金融版图或将迎来重要变革。据日经新闻最新消息,日本金融厅正在积极推进一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决策——批准发行该国首个与日元直接挂钩的稳定币。这可不是普通的加密货币,而是经过官方认证的"数字日元",由东京金融科技先锋JPYC公司负责运营。说实话,这个消息让我想起去年在东京金融科技展看到的场景。当时就有业内人士预测,日本很可能会在稳定币领域发力。毕竟全球稳定币市场已经膨胀到2500亿美元规... ...[详细]
-
周一早晨,让我们先放下上周的得失。说真的,我见过太多投资者纠结于过去的亏损或盈利了,但市场从不等任何人。就像我常对朋友说的:交易日志比懊悔更有价值,经验才是这个市场最宝贵的财富。当前行情像极了暴风雨前的宁静。虽然整体趋势明显下行,但我们都知道加密货币市场有多"任性" - 一个突发的监管消息或是机构动作就能让价格来个180度大转弯。这就像在台风天出门,既要知道风向,又得随时准备应对突发状况。比特币(... ...[详细]
-
记得2022年那个疯狂的加密狂欢吗?如今的市场早就换了模样,冷清得让人心里发毛。作为一个跟踪加密市场多年的观察者,我不得不承认,这是近几年最令人担忧的时期之一。接下来,就让我们通过三组关键数据,看看这个市场到底怎么了。交易量断崖式下跌说实话,看到CCData的最新报告时,我的手指在键盘上停顿了好几秒。4750亿美元的月交易量,这个数字简直回到了2019年的水平!要知道,8月26日那天,整个市场的日... ...[详细]
-
说实话,我第一次看到BMNR这种资本运作模式时,简直被它的"精妙"设计惊呆了。但作为一个在金融圈摸爬滚打多年的老手,我深知天上不会掉馅饼,这种看似完美的循环背后必定藏着某种"魔术手法"。今天,我就带大家拆解这个魔术的机关。1. 一个简单的资本游戏想象一下,BMNR就像个装满ETH的钱袋子。假设最初这个袋子里有100亿美元的ETH,市场给它110亿美元的估值(多出来的10亿是投资者对未来增长的期待)... ...[详细]